Friday, September 17, 2010

石角尖山中华公学的简史

早期尖山中华公学校的位置
创建於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座落在石角路,已被开采殆尽的”石山”对面的”尖山中华公学”,因该山而得名,且驰名於本地。
地属石角区的尖山中华公学是该区内十间华小当中,创建最迟(1946年)的一间。它比同属砂拉越河左岸的新梯头中华公学迟了二、三十年。它比河彼岸的 其余八间华小(1902—1939),迟了许多。唯一可让人信服的原由是:乡贤迁居尖山地区开荒垦殖的历史较迟;或者当地人口稀少,人力、才力不足所致。
在该校尚未创建之前,当地的学童须步行约三公里远的石头路到石角中华公学去上课。每当雨季来临,他们要乘小船渡过水势高涨、湍急的砂拉越河时,必定会 令到其家人与社会人士的担心与关注。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当地乡贤刘想、郑源宝、刘光同、曾添发四人发起在当地兴校办学的倡议。获得众人的支持下,他们在现校址附近一块原 属於一位名为刘桂毓女士(斋姑)的土地上,搭建一座临时校舍,於1946年正式开课。
参与开办该校的乡亲父老,计有:周石、刘妙、房尔、高保、余强、罗锦波、李应、陈新、朱便、温李妹、郑庚来、蔡深、周松、贝谋、刘客、周发、庄浩、赖 安等人。
学校开办之初,由创校元老之一刘想掌舵,征聘周艺芳为首任校长,学生有六十多位,分二班上课。
1947年,周艺芳校长离职;改由来自石角中华公学周勉之师掌校政,为第二任校长。
1950年,刘想的主席一职,改由郑娘序继任,为第二任校董主席。1952年,温清部(温陈部)出任第三任校董主席。
1954年,周勉之校长转到古晋市一华小服务。其位由张汉源师填补,为第三任校长。 同年,刘恕出任第四任校董主席。
1956年,蔡钟奇师出任第四任校长。1957年,校董会改由彭文茂掌舵,为第五任主席。
在此值得一提得是:刘桂毓斋姑原本有意将其地报效给校董会,作为教育用途; 唯一的交换条件是:校董会要替她申请一张小贩营业执照。此事经过校董会多番努力,都没有结果而告吹。
校董会只好另找他法,事后得到创校元老罗锦波慷慨地将其0.97亩的地段的一半捐献,另一半出售给校董会。
事后,校董会便在新校地筹建一座板壁、灰坪、亚答盖顶的校舍和一座教员宿舍。
随着时间的消逝,校董会有鉴於初期建造的校舍已告陈旧不堪,极需加以重建。为了配合新校舍的重建计划,校董会於1957年再向罗锦波购买其1.11亩 的地段为校址。
当时计划重建的新校舍是一座拥有四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之盐瓦屋顶、板壁灰坪单层建筑物和一座教员宿舍。在当时的校董主席兼监学彭文茂、校长蔡钟奇的精 心策划下,在1956年开始进行有关事宜。
是项工程共耗资万余令吉,一半来自教育部津贴外,另外的一半款项由校董会向社会人筹募凑足而成的。开始动工於1958年,且完工於1959年的是项工 程,校董会举行隆重落成典礼,敦请教育厅长史提尔先生主持剪彩开幕。
1960年,改由周金觉继任校董会主席,为第六任主席。 1968年,掌管该校政长达十二年之久的蔡钟奇校长离职,改由来自四哩半中华公学蔡汉尧师接任,为第五任校长。
光阴荏苒,十多年的光景一晃而过。 随着地方上日益繁荣,居民日增,学生人数也随着增多。由原本隔年招生制,改为每年招生制。
为了应付需求,在校董会主席周金觉、监学房石海、蔡汉尧校长的互相配合下,在1972年与1974年,分别增建拥有两间课室的钢骨水泥新校舍各一座; 并将多出的课室辟为图书室及办公室。这两项耗资万余令吉的工程的款额,一半来自教育部,另一半来自民间的捐献。
从1974年开始,该校成为一间一组制的完整华文小学。 当年,该校有244位学生和六位老师。
1978年, 教育部推行学生食物辅助计划。该校得建筑一座厨房兼食堂。此项工程由周金觉主席亲自指挥,部份材料由合成兴木材行报效。
同年,原由一年招生一班制改为一年招生两班制;因此学生人数也增加,导致课室不敷应用,只好借旧办公厅上课。到了1980年,不得不将厨房兼食堂缩 小,分出一半权充教室上课。
1984年起,已改为每年招生二班制,而全校学生巳达到410人。在蔡汉尧校长的申请下,获教育部批准供应建筑材料,以自助方式兴建一间廉价课室、又 将1958年重建的校舍的盐瓦屋顶改为灰瓦。
1985年,蔡汉尧校长调往四哩半中华公学服务;其位由来自西连三十二哩中华学校黄承茂校长继任,为第六任校长。
1985年,坐镇校董会龙椅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周金觉主席让贤,改由 刘文华先生出掌主席职,为第七任主席。
在刘文华主席走马上任后,得到黄承茂校长的全力协助下,向联邦科学工艺暨环境部长拿督阿玛杨国斯申请,获二万令吉,建造一个洋灰篮球场。
1987年,因增班关系,学生人数又告增加,又需多建一间课室。有鉴於学校所存地段有限,为一劳永逸,刘主席与黄校长遂决定建造三层楼新校舍。
因此,向教育部申请,获得七万二千令吉。拿督阿玛杨国斯拨出三万九千八百令吉,拿督张君光也拨出了二万令吉,总共十三万余令吉。
然而,兴建这一栋拥有十二间课室的三层楼新校舍则需耗费二十二万余令吉,不敷的九万余零吉向本区及社会热心人士劝捐凑足。
1987年中,黄承茂校长荣休,其位由张贵友师填补,为第七任校长。
在1988年落成的这栋新校舍还拥有牙科室、音乐室、办公厅、教育中心等等。这栋新校舍由张君光助理部长主持奠基礼、拿督阿玛杨国斯部长主持开幕礼。
张贵友校长年青有为、干劲十足,但只在服务了二年,即调升四哩半中华公学校长。
1989年,叶茂萱先生出任第八任校长。本校自从三层楼新校舍娄成后,欠缺教室的难题已解决,多年来不需扩建。
1994年8月,叶茂萱荣休。 其位由来自槟岭中华公学王诗荣校长接任,为第九任校长,任期一年即告荣休。其位由蔡清莲师代至1996年1月,才由陈如泉取代,为第十任校长。
尖山区发展迅速,工厂、商店以及房屋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到1996年时,全校学生已破六百大关,而且肯定将继续暴增,接踵而来课室不够的难题又已重 现,由刘文华主席领导的校董会和新上任的陈如泉校长又将抖搂精神,迎接新的挑战。
1996年12月29日,校董会隆重庆祝创校五十周年暨校友回校日,且首次出版纪念特刊,以资纪念。
2003年,陈如泉校长与十七哩新生村中华公学陈昭庆校长的位置对调,为第十一任校长。
2006年8月,陈昭庆校长荣休;其位由马连镁师代至2007年1月,才由来自文丹中华公学王芍强校长接任至今。

石角尖山中华公学的消息

历年学生人数 :
1956年114人        
1957年136人
1958年143人
1959年180人
1960年135人
1961年138人
1962年149人
1963年146人
1964年158人
1965年128人
1966年135人
1967年112人
1968年132人
1969年150人
1970年157人
1971年190人
1972年191人
1973年244人
1974年244人
1975年258人
1976年270人
1977年263人
1978年295人
1979年304人
1980年340人
1981年339人
1982年336人
1983年407人
1984年401人
1985年410人
1986年377人
1987年402人
1988年410人
1989年415人
1990年445人
1991年453人
1992年449人
1993年562人
1994年581人
1995年592人
1996年598人
1997年612人
1998年617人
1999年605人
2000年604人
2001年588人
2002年582人
2003年589人
2004年592人
2005年571人
2006年555人
2007年540人
2008年524人

历年来UPSR 7A姓名 :
年份  人数  学生姓名
1994  1    刘俊礼
1995  0    无
1996  1    江汉文
1997  3    张原源、李晓明、张壮雄
1998  0    无
1999  1    何志恿
2000  0    无
2001  4    许芯瑜、黄凯心、陈爱妮、陈微鑫
2002  3    刘楚虹、郑翼德、赖诗惠
2003  1    曾微妮
2004  1    余郡娴
2005  5    蔡欣惠、沈彩凤、潘依琪、邓吉秀、张美芳
2006  4    潘雍富、黄世强、沈智盛、郑依雯
2007  3    梁荣升、陈兰青、刘资琛

历年华籍与土著生人数分析表 :
年份  总数  华籍生      土著生
1997  612人  491人(80.23%)   69人(19.77%)
1998  617人  461人(74.72%)   156人(25.28%)
1999  605人  460人(76.03%)   145人(23.97%)
2000  604人  457人(75.66%)   147人(24.34%)
2001  588人  435人(73.98%)   153人(26.02%)
2002  582人  453人(77.84%)   129人(22.16%)
2003  589人  449人(76.23%)   140人(23.77%)
2004  592人  447人(75.51%)   145人(24.49%)
2005  571人  425人(74.43%)   146人(25.57%)
2006  555人  421人(75.86%)   134人(24.14%)
2007  540人  418人(77.40%)   122人(22.60%)
2008  524人  419人(79.96%)   105人(20.04%)

尖山中公校董主席的感言

尖山中公校董主席
AMN刘文华市议员
回忆五十年代,尖山地区地广人稀,相信整个地区住户不到一百家,但乡亲们就有创办学校的心愿。
当时交通不便,加上人口稀少,乡亲们克服一切难题,向英殖民地政府申请创办尖山中华公学的准字。当时建筑材料缺乏,筹款又辛苦,但乡亲们想尽办法去建 造一座二间课室和一间办公室的校舍。
回想起,当初建校发起人和乡亲们,都是没有受过高深学问,在建校过程中,尤其是在向政府当局申请办学方面的难题,但他们任劳任怨地克服种种难题,这种 精神是值的后代们学习与赞扬的。
古人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希望后代们不要有了遮荫而满足,而应该随着社会变迁而把握时机,把尖山中华公学办得更好,确保莘莘学子们能在一个良好 环境中求学。
半个世纪来,本校培养出几千位的各领域人才,如政府公务员、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及商界人士等等,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其中最特出的是拿督叶金来校友。
拿督叶金来曾出任本州内阁部长长达十多年之久,其间不但为国家效劳,也为地方上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获得地方上民众的赞赏与肯定,这是本校的荣 誉和地方上民众的光荣。
小弟於1985年担任校董会主席一职,至今已迈入23年头了。在这漫长的日子里,首先,我要感谢校董会,地区上群众,学生家长及同学们给予校董会的鼎 力支持与爱护。
同时,在我担任校董主席的23年中,总共调换了八位校长。非常欣慰的是,这八位校长都非常尽责地带领着老师们,尽心尽力地把校务搞得有声有色,学生成 绩一年比一年进步。在每年的六年级检定考试中都有7A状元,这些都是校长与老师努力教学的成果。
我已到了退休年龄,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本校董也培育一些年轻有为的校董来接任我的职位,希望年轻一代的校董,拟定办学方针,承前启后地把学校办得更有 声有色。谢谢!

王芍强校长的感言

王芍强校长

自从1998年因升职调往西邦岸中华公学后,我又被调往文丹中华公学,一直以来都在海口区服务。直至2006年12月16日,我才被调来本校(尖山中华公 学),令我兴奋无比。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新挑战。
本校有28位教职员,530位学生。共有12班。学校规模不大不小。学生们都很纯朴,老师们也蛮合作的。
本校学生的学术水平中等,有待提升。在田径方面却有不俗的表现。连续取得十二届石角区的田径运动会冠军。
2007年有数位学生被选为巴达旺县代表,参加古晋省运动会。其中一位被选中代表参加全砂运动会,为校争光。这是值得本校师生感到光荣的。
如今科技发达,为了能与时并进,本校在2008年初开办了电脑班,由莱娜电脑公司负责。希望学生们能从小掌握使用电脑操作技能
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校方拟定了一条新路线,家长及校车必须依着指定的路线行驶,让孩子们在校门口下车,以避免意外的发生。谢谢家长们给于的合作,并 遵守。
本校在硬体设备方面虽不算差,但还不是很完善。实际上,还须要活动空间,如礼堂,音乐室,会议室资料中心。
在校董会的支持与配合下,在短时间内将两间破旧的课室修建成英科数理教学室及多种用途中心,同时也扩建了食堂。由于学校的厕所没有自动冲水系统,因此 向实淡宾区国会议员拿督杨昆贤争取了一笔拨款,建了六间厕所,耗资五万令吉。我对拿督杨昆贤的热心协助致以万二分谢意。
由于学校缺少一间礼堂,所以周会,学术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及课外活动时都需在露天的停车场进行,并且受到天气的影响。因此,本校迫切需要一 间礼堂。
经与校董会商讨后,计划在现有的篮球场盖上屋顶,充当礼堂,校董也致函给实淡宾区国会议员兼联邦工程部副部长拿督杨昆贤申请拨款,希望在拿督的协助 下,此计划能实现,让学生们受惠。
校友会也不忘母校,举办了书法及填色比赛,并赞助全部奖品,也赞助奖励金给UPSR 7A优异生。校友们不忘母校的栽培及饮水思源的美德值得我们敬佩。共同为母校的发展作出贡献。继续回馈母校吧!
我希望在职的老师,在学的学生,校董,校友及家长们能同心协力,把校务办得更好,培养出更多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学生们!
王芍强校长小档案
★1984-1987
受训於砂拉越师训学院
2001
考获国大学士学位文凭
★三马丹中华公学(教员)
1982-1987(临教)
C4
1988-1993 (合格教师)
C2
★实淡宾国民型小学(教员)
1994-1997(六月)
DG6
★砂拉越教育局
1997-30.4..1998
DGA29
★西邦岸中华公学(校长)
1.5.1998-23.4.2003
DGA5
★文丹中华公学(校长)
2003-14.12.2006
DG41
★尖山中华公学(校长)
15.12.2007至今
DG41
 

尖山区慈善社简介

 石角尖山去慈善社未成立之前,有多位本区的前辈提议有必要组织一个慈善团体来为本区居民处理丧事,但是当初此项提议未获得众人的重视。可能是时机未到。
到1979年初,有一次办丧事的当儿,有多位青年向本社的发起人之一,即钟清顺先生道出他们的心声,希望在尖山成立一个有组织的团体,来为有急需的丧 家服务。
钟清顺先生遂把出此有建设性的意见反映给本区热心公益人士杨立言先生及郑有光先生。
先辈们的愿望终於水到渠成,在杨立言先生、郑有光先生的号召下,尖山区居民于1979年12月23日在尖山中华公学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成立慈善社事 宜。当日与会者有四十五人。叶金来先生也前(现为本州首长署建城市与旅游部助理部长)也前来主持及承担会议记录。
在会议中,全体与会者都一致推选杨立言先生为临时主席。杨立言先生也向大家阐明成立慈善社的目的,即让本区居民联络感情及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
全体与会者都赞同将此慈善社命名为”石角尖山慈善社”,注册地址是义山文宫,同时也成立了临时委员会(即是第一届执委)。
众执委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一间联络所。在第一次执委会议中,各执委都落力的认捐,同时也成立了一个由郑有光、沈碧牛、蔡玉春、蔡明核、郑金发、张恒德及 许景旭为首的筹款小组。
彼等立刻马不停蹄到本港门的各个角落去筹款。这项行动也获得本地区居民的大力的支持,在极短的时间内筹到了一万多零吉。
除了本区居民外,许多外地的善心人士也慷慨解囊。当时在洪清河石厂任职的郑学胜社友也向其经理李培伶先生说明了本区居民的意愿,后者立刻答应以洪清河 石厂名下捐献了一千零吉,而李先生本身也捐出了四千零吉。
当仁不让的沈陆发寿板店东主沈陆发先生也豪爽地捐出了一千一百五十零吉。杨国斯部长及张君光部长也捐献了一百张椅子。
解决了财务问题后,杨立言、郑有光及沈碧牛立刻与目前坐落在义顺第一洛的马来地主詹马利(Encik Jamali)商租用他土地的一个角落来建立社所。
詹马利毫不犹豫答应了彼此的要求并与慈善社签了十年的合约(租金一千二百零吉)。
社所地点有了着落之后,执委们也立刻展开了新建社所行动。全体热心社友的同心协助下,一所简陋但实用的社所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便已建竣。


● 1980年石角尖山区慈善社成立典礼,即第一届理事暨贵宾合影。前排左起:张世霖、郑有光、张君光部长、杨立言、杨国斯部长、黄瑞潮、周怀迪。第二排左 起:蔡汉尧、许若秋、蔡明核、张恒德、沈碧牛、郑金发、蔡玉春、周金觉、朱聪杰。后排左起:郑学胜、钟清顺、张有文、许景旭、郑炳仁。

历任尖山慈善社主席                                                                历任尖山慈善社 主席

历任尖山慈善社主席

尖山中华公学校友会

1996年杪获社团注册局批准注册成立。这些年来办了不少联络校友,以及关心母校之活动,计有:
1、小六考生激励营。
2、颁发奖励金予母校UPSR 7A优秀生。
3、孔诞日宴请母校教职员。
4、低年级填色比赛、高年级书法比赛。
5、资助母校课外活动经费及基本设施建设费。
6、兴建雨盖候车亭。
7、华语及方言卡拉OK歌唱比赛。
8、参与联办石角区及尖山区之各项活动,如新春联欢会。

● 小六考生激励营

  
● 校友颁发UPSR奖励金(左起:校友会财政蔡吉东先生校友会主席郑和健先生,校友会副会长张文记先生,王芍强校长,及副主席许统文先生。

  
● 校友会欢送前任校长陈昭庆之贵宾席。左起为陈昭庆校长、主席郑和健、顾问拿督叶金来、会长刘文锦、副会长张文记。

  
● 刘文华主席颁发UPSR奖励金。

 
● 校友会主席颁发比赛奖杯给优胜者。  

  
● 校友会摄于会员大会,会长刘文锦主持会议时影。左起为财政蔡吉东,秘书罗少平,主席郑和健,会长刘文锦,副会长张文记,副主席许统文及教育主任甄子武。


如果你有兴趣贡献给予这所学校,请石角尖山中华公学了解更多有关尖山中华公学校友会
谢谢!